(一)城市公共重庆雕塑作品首先要立足于对特定环境中自然的生态规律和审美感受的深刻理解,努力达到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效果。
城市公共雕塑是一种具有立体空间的立体形态。在特定的环境中,它必须与地理、建筑等所有环境因素有实际的联系,并受到各种环境的制约。因为既不能改变自然景观,也不能改变周围的空间和建筑风格,雕塑既要服从环境的约束,又要与环境“和睦相处”,使雕塑与环境互动、有机融合。作品必须考虑主题、风格、尺度、材料与具体环境因素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雕塑造型、体量、空间特征、色彩关系、尺度变化等形式和特定的环境格局、规划、地理条件、空间形态构成了整体环境中的造型美,创造了一个同质和谐的环境,并使作品在环境中的色调产生审美效果。
城市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协调应把握以下几点
城市公共雕塑的位置、内容形式、体量大小、色彩肌理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建筑造型、雕塑影响范围的基调相协调,使之成为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城市环境系列化的一部分。
城市公共雕塑的总体布局风格应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街道特色相协调。它必然受到既定风格和诸多环境条件的限制。它要注意主从关系和重点的把握,充分体现自然美和景物空间的协调性。
(二)城市公共雕塑应本着生态整合的态度,实现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互动关系。比如北京步行街上拉人力车的雕塑,车上实时的行人,就构成了过去、现代和今天超越时空的有趣场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雕塑与空间都充满了生活的节奏,并融为一体。
雕塑家还可以通过造景、营造氛围和心理疏导,达到创造情感、相互反映的审美目的。例如,日本雕塑家Yasunari的作品《空像》,借助不锈钢镜面影像,将周围的天空、树木和人物映射到作品中,使简单的身躯变得内容丰富,让环境与作品相互介入、相得益彰。
**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改造工程地下入口,源于古埃及金字塔。与具有现代感的玻璃材质相结合,不仅象征着人类古老的文明传统,而且赋予作品全新的前卫气息和工业时代的美感。它不愧为雕塑与现代城市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三)在城市公共雕塑造型中,如何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我们可以向摩尔大师学习。他擅长从自然环境中提取元素。除了人体,他还喜欢从骨骼、贝壳、树根、孵化等生物形态中寻找抽象造型的基础。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抽象的还是抽象的,都比抽象的作品更能表达生命力。摩尔在蓝天白云下的雕塑犹如从地球上生长出来的生物,充满了与整个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生命气息。摩尔说:“对我来说,雕塑蕴含着生命的力量,有机造型特别感性,能传达情感和温暖。”他拥有超现实主义抽象变形手法,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温柔柔情,表达了他对人文主义的坚守。城市公共雕塑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在自然生态和环境生态中营造和谐的空间氛围。成功的环境雕塑总是与环境对话、融为一体,营造浓厚的精神氛围,使环境充满生命张力